动物中毒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1 字体大小:[] [] []

   世界上蛇类有3300种,其中近2/3的蛇有毒性分泌物,主要毒蛇有430种,分属4个科,分别是眼镜蛇科、海蛇科、蝰科和响尾蛇科。我国有毒蛇42种。
   毒性:毒蛇咬人的同时,毒腺分泌的毒液经过刺入的毒齿管进入人体,然后随淋巴、血液循环逐渐扩散至全身;亦可经伤口破损的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毒蛇咬伤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在每年的4~10月间,以凌晨或夜间多见。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蛇毒种类和吸收的毒液量。咬伤后创口局部疼痛、红肿、出血、皮下出现瘀斑,组织坏死等,逐渐向近心端蔓延,出现淋巴管炎和区域淋巴结炎。
   含神经毒素的毒蛇咬伤后,局部症状一般轻微。如银环蛇、金环蛇和海蛇咬伤后,局部仅有麻痒感。全身症状多出现在咬伤后1~3小时内,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言语和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牙关紧闭等。严重者有肢体瘫痪、惊厥、昏迷、休克、呼吸麻痹等。这类蛇咬伤后,病程较短, 如能度过1~2天危险期,可很快痊愈。
   海蛇蛇毒主要破坏横纹肌,引起横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
   蝰蛇、五步蛇、竹叶青咬伤后局部有剧痛、肿胀明显, 并迅速向肢体近心端蔓延, 往往伴有出血、水疱或局部组织坏死, 伤口附近的淋巴腺肿痛。全身症状有心悸、烦躁不安、谵妄、便血、血尿甚至少尿或无尿。检查全身有皮肤黏膜瘀点和瘀斑、心律紊乱、黄疸和贫血等溶血表现,严重者有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咬伤后引起神经系统、血液和循环系统损害,但各种蛇咬伤后损害的的器官后危害的严重程度可有所不同。
    紧急处理:被咬者要保持镇静, 不要惊慌和奔走, 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
    1. 结扎:咬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或橡胶带结扎伤口的近心端。如伤在足背,则在踝关节上端和膝关节下端结扎;如伤在手背,则在腕关节上端和肘关节下端结扎。结扎紧度以阻断淋巴回流为准。待急救处理结束后可以解除。
    2. 冲洗伤口、加快毒素排出:被咬伤后应立即用净水冲洗, 有条件可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以洗掉伤口表面毒液。如伤口有毒牙残留,应及时挑出。用消毒的手术刀, 按毒牙痕的方向纵切开。如无牙痕发现, 则作十字形切口,切口不宜过深,只要能使淋巴液外流,促使毒液排出即可。随后可用拔火罐、吸引器或吸奶器等器械多次反复吸引。如无以上条件时, 可直接用口吸吮, 但吸吮者的口腔黏膜要无破损, 牙龈无病灶。伤口吸引后要消毒处理, 用口吸毒者要及时漱口。最后把患肢浸在约2%的冷盐水中, 用手指自上而下地不断挤压,持续20~3 0分钟。然后湿敷伤口,以利毒液继续排出。
    3. 局部降温:早期冷敷被咬伤的肢体及伤口周围,以减慢毒液吸收。
    4. 在进行以上处理的同时,要积极送患者到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给患者选用解毒药或应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及对症、支持治疗。
    中毒预防:多数蛇生活在地上,但也有生活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的,蛇夜间活动较为频繁。人们要学会识别居住地的毒蛇。当和蛇相遇时,蛇一般很快逃脱,仅当突然和人撞在一起或蛇无法逃脱时才咬人。所以要尽量避开毒蛇,但如果人不能有效的逃离,千万不要突然活动,以免引来蛇的攻击。村舍中,人尽量不要睡在地上,因为体温可引来蛇睡身旁。在毒蛇出没较多的地方行走时,要穿高腰皮靴和长裤。

贝类
   在一些特定地区,有些可食贝类可被毒化,食后引起中毒。引起中毒的贝类有日本东风螺、香螺、织纹螺、泥螺、荔枝螺、紫贻贝、加州贻贝、扇贝、长牡蛎、蛤仔、扇蛤等。
   毒性:可食性贝类被毒化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某些单细胞微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形成赤潮,同时伴有海洋动物死亡。贝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富集其有毒成分。这些毒素对贝类自身无毒作用,人食用后可造成中毒。贝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肝脏、胰腺、中肠腺等。有毒成分有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软骨藻酸及其异构体、短螺甲藻毒素等,部分毒素对热稳定,加热难以被破坏。贝类所含有的有毒成分很复杂,在同一海域的不同贝类含有相同的有毒成分,而同一种贝类在不同的海域可含有不同的有毒成分。
    中毒表现:因含有的有毒成分不同,所以中毒表现各不相同,可分以下几类:
    1. 麻痹型: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所致。食用后5分钟—4个小时出现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全身。常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者2~12小时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2. 腹泻型:由软骨藻酸及其异构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病情轻。
    3. 记忆丧失型:由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所致。表现为进食后3~6小时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流涎,同时出现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平衡失调,以致不能辨认家人及亲友等,严重者昏睡。记忆丧失可达一年。
    4. 神经毒素型:由短螺甲藻毒素所致。表现为进食后数分钟—数小时出现唇、舌、咽喉及面部麻木、刺痛感,头晕、肌肉疼痛等。可持续数日。
    5. 日光皮炎型:一般进食一天后发病,也可14天后发病。初为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发痒、麻木等感觉;后期出现瘀血斑、水疱或血疱,溃破后可感染,伴有发热。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注意休息。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时要携带食用剩余的贝类。
    中毒预防:注意有关部门发布的赤潮信息,不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类。食用贝类时要除去其内脏。

 
水母
   海蜇、海月水母、口冠海蜇(又称沙海蜇、倒牛)、白色霞水母、僧帽水母、四叶小舌硬水母等属有毒水母。刺伤引起中毒。海水作业或游泳接触海蜇时,海蜇伞盖下触须密集的刺丝囊即将管状利丝射入人的皮肤,释放出毒液,引起中毒。海蜇脱水后很快失去毒性,加工后的海蜇无毒。
   毒性:海蜇刺丝囊内含海蜇毒素和四氨络物、组织胺等。海蜇毒素属多肽类物质,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组织胺引起局部反应。
   中毒表现:海蜇或其它水母刺伤后出现局部疼痛,数小时后可出现线条状红斑、丘疹,类似鞭痕;严重者局部可出现瘀斑、水疱,甚至表皮坏死。一般经15~20天痊愈。部分患者伴有发冷、肌肉酸痛、胸闷、气急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可发生休克和肺水肿。
   紧急处理:局部立即用浓肥皂水、1%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出现中毒表现者立刻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海水作业或游泳时注意自身防护,不到有毒水母聚集海域游泳。到海边游泳时要携带肥皂等用于紧急处理的物品。

鱼胆
   根据中医理论,鱼胆有“清热明目、止咳平喘”的功能,所以民间有生食或用酒冲饮鱼胆的习俗。淡水养殖的草鱼、青鱼、鲢鱼、鳙鱼(胖头鱼)和鲤鱼等鱼种引起中毒较为常见。
   毒性:鱼胆毒性与胆中的胆汁含量有关。胆汁中主要有毒成分为5-?-鲤醇,其耐热性强,不易被破坏。还含有组织胺、胆盐及氰化物等。主要损害肝脏及肾脏,也对脑组织、心脏有一定毒性。一般吞食500克鱼的鱼胆4~5个或2000克鱼的鱼胆一个即可中毒;吞食2500克鱼的鱼胆2个即可致死。
   中毒表现:快的半小时,一般于进食后5~12小时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稀水便或糊状便。发病后2~3天内出现肝脏肿大、有触痛、黄疸、肝功能异常,严重者有腹水,甚至昏迷等。中毒后3~6天出现少尿、浮肿,部分患者可有全身严重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黄染、无尿、抽搐、昏迷、皮肤出血等,一般在中毒后8~9天死亡。因中毒发病的早期有剧烈腹痛、呕吐、黄疸,所以要注意与胆石症鉴别。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注意休息,多饮水。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因胆汁在胃内滞留时间长,所以到医院后争取尽快洗胃。
   中毒预防:不要食用鱼胆。用于治病的必须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蝎子
   我国有错蝎(东北蝎)和问荆蝎(全蝎)两种毒蝎。
   毒性:毒蝎在其腹部尾端末节有一上屈呈钩状的毒刺,内有毒腺,分泌透明无色的神经毒蛋白,呈酸性,溶于水及乙醇,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其它有毒成分为制溶血素、出血毒素和凝血素。
   中毒表现:皮肤被蝎子螫后,螫伤处皮肤红肿、灼痛,中央可见螫伤斑点,内有钩形毒刺,局部麻木,起水疱,甚至坏死;螫伤1~2小时后可出现头昏、头痛、流延、流泪、畏光、恶心、呕吐、出汗、呼吸急促,口、舌肌麻痹、斜视、全身肌肉疼痛,并呈痉挛性麻痹。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呼吸停止。少数患者可有脉缓、寒战、血压升高、尿量减少等。
   紧急处理:立即取出毒刺,同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尽快到医院就诊,及时切开螫伤处,清除毒液及进行其它局部及全身治疗。
   中毒预防:在有毒蝎分布的地域工作或行走要穿高腰鞋、长袜、长裤,裤脚要扎牢。不要激惹蝎子。蝎子养殖户要在有防护的前提下工作,备有中毒救援设备。

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蜈蚣
   又名天龙、百脚、百足虫、金头娱蚣,其头部有毒钩,与毒腺相通,可排出毒液。
   毒性:全世界共有3000~5000种蜈蚣有毒腺,毒液含组织胺类物质及溶血蛋白质、蚁酸等,呈酸性,有溶血作用。当被咬伤时,其毒液顺尖牙注入被咬者皮下,引起被蛰者中毒。
   中毒表现:皮肤被蜈蚣螫伤后,被螫局部红肿、刺痛、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瘀斑、组织坏死、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身症状较轻微,有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紧急处理:被螫局部伤口立即用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冲洗,用新鲜草药捣烂外敷,如鲜扁豆叶、半边连、野菊花、鱼腥草、蒲公英、芋头等,可任选一种;疼痛剧烈者可用冰块冷敷,出现中毒表现者者可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蜈蚣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避开蜈蚣。

松毛虫
   生长在楝科植物白雪松树林中或白雪松树周围,为白雪松树的害虫。卵产在白雪松的叶子上。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树落叶后可侵入村民家中,对人体造成危害。
   毒性:松毛虫的幼虫体表有毒毛,人接触松毛虫幼虫时皮肤易被刺伤,其分泌的毒液能引起全身症状,毒液成分不明。
   中毒表现:接触松毛虫后数分钟至数日出现接触部位的局部疼痛、红肿、丘疹或水疱,可持续数日。严重者可有发热,血沉加快,全身皮下瘀血或出血,可出现骨组织破坏,引起骨质疏松或骨密度增高,症状可持续数月。
   紧急处理:去除毒毛,可用胶布粘贴患处,然后快速撕去胶布,将毒毛粘除,需反复多次。去除毒毛后外涂肤氢松软膏;出现中毒表现者到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在林区工作或到林区旅游时要穿长衣裤,注意暴露部位的防护,尽量避免从树的枝叶间穿行。

毒蜘蛛
   毒蜘蛛种类繁多,以穴居狼蛛(又称黑寡妇、砂漏蜘蛛、致命红斑蛛)毒性最强。
   毒性: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神经性毒蛋白,对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其螫肢(上腭)刺破人的皮肤后,毒液可经螫肢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雌蜘蛛毒性大于雄蜘蛛。
   中毒表现:被蜘蛛咬伤后出现局部疼痛、红肿,严重时伤口区苍白,周围发红,起皮疹,可有坏死。全身表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流诞、全身无力、足跟麻木、刺痛感、,可有畏寒、发热、大汗、流泪、瞳孔缩小、视物模糊、血压升高及全身肌肉痉挛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脑病、脑水肿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紧急处理:立即在咬伤部位近心端扎止血带,每15~20分钟放松约1分钟,止血带结扎总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尽快在咬伤的局部消毒后作十字形切口,用注射器等装置负压抽吸毒液,用石炭酸烧灼或涂2%碘酊后,可放松止血带;现场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在有毒蜘蛛分布的地域工作或行走要穿高腰鞋、长袜、长裤,裤脚要扎牢。尽量避开可疑有毒的蜘蛛。

竹叶青
    俗称青竹标、青竹蛇、焦尾巴等。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故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身体全长可达90厘米。常在山间溪流边出现。喜居树上,多夜间活动。竹叶青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 伤口牙痕2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河豚鱼
   又称吹肚鱼、气泡鱼、连巴鱼及台巴鱼等。共有200多个品种,可引起中毒的有9种。因其肉味道鲜美,许多地方有食用河豚的习俗。全年均有发病,但以春季高发。
   毒性:含河豚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对中枢神经和神经末稍有麻痹作用,0.5毫克即可致人中毒死亡。不同种类及不同季节其毒性不同,春、夏季及卵巢孕育阶段毒性最强。以卵巢、睾丸和肝脏为主要有毒部位,其次为肠道、血液、鳃、肾及皮肤等,肌肉和血液中也含有毒素。河豚毒素性质稳定,加热和盐腌均不能使其破坏。曾有误食河豚肝10克致死的报道。
   中毒表现:发病急,食后0.5~6小时可出现四肢乏力、口渴、恶心、呕吐、腹泻,手指、口唇、舌尖麻木、眼睑下垂、酒醉样,严重者言语不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最短10分钟可死亡。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急救。
   中毒预防:我国禁止销售河豚鱼,渔民捕捞时必须将河豚鱼剔除,不得流入市场。对河豚鱼中毒高发地区的公众进行识别河豚鱼和预防河豚鱼中毒的教育。

动物肝脏
   肝脏是动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有些成分过量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其中肝组织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肝组织含维生素A高的动物有鲨鱼、鳕鱼、狗肝、熊肝、狼肝、狍子肝等。进食大量猪肝也可引起中毒。
   毒性:每克鲨鱼肝中含维生素A 10450国际单位,每克狗肝中含维生素A 70000国际单位,而成人一次摄入维生素A 50万国际单位,儿童一次摄入30万国际单位即可引起中毒。除此以外,鲨鱼肝中还含有麻痹毒、痉挛毒、维生素D等,狗等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耐热,易于吸收,一次摄入狗肝70~80克可致中毒。
   中毒表现:多数在进食后3~8小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水样便、面部潮红、结膜充血,严重者出现嗜睡、尿黄、全身黄染等。部分患者有结膜出血、瞳孔轻度扩大、视物模糊、畏寒、发热、心动过速等。2~3天后可有脱皮现象,多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可有脱发。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多饮水。口服维生素B、C。出现中毒表现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和动物的种类、品种有关,一般冬季含量较高。避免一次进食大量动物肝。

含高组胺鱼
   含高组胺鱼类主要有鲐鱼、竹荚鱼、金枪鱼、青鳞鱼等青皮红肉鱼类。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这类鱼可引起中毒。
   毒性:这些鱼体内含有较高的组氨酸,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强的细菌,如摩氏摩根菌或无色菌等作用下,脱羧基产生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就可引起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毒性。国家规定,鲐鱼中组胺含量小于100毫克/100克,其他鱼类体内组胺含量小于30毫克/100克。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不透时含组胺较高,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食后迅速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慌、心率快、胸闷及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眼结膜充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面部肿胀、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血压下降等。多数患者恢复较快。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销售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必须是冷冻产品,选购时要特别注意其是否新鲜,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差、鱼体无弹性的不要购买,更不能食用。腌鱼时要劈开鱼背,并用25%以上的食用盐腌制。烹调前要去除鱼的内脏,洗净、切段后浸泡2小时以上,宜清蒸、酥焖,不宜油煎或油炸。

动物甲状腺
   中毒系误食动物甲状腺所致,临床上以误服猪甲状腺中毒者最为多见。主要中毒原因是屠宰时未将动物甲状腺剔除所至。
   毒性:动物甲状腺中含大量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性质稳定,加热600℃以上才能被破坏。人食用新鲜甲状腺3克就可引起中毒。大量甲状腺素进入体后可引起内分泌失调,产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甲状腺素能通过胎盘或乳腺排泄,引起胎儿、乳儿中毒。
   中毒表现:误食动物甲状腺后数十分钟至数天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四肢酸痛、烦躁、易激惹、舌、眼睑和手指震颤、四肢痛觉过敏或麻木、发痒、多汗、体温升高、食欲增加、体重减轻、心率加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精神失常或昏迷。女性中毒后出现精神症状比例较大。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50克。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至体温恢复正常。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糖、高维生素饮食。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屠宰动物时要严把质量关,不让带甲状腺组织的肉及其制品上市。公众在购买肉制品时要注意识别。

附件:
相关信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版权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京ICP备08003914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9号    邮编:1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