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考

发布时间:2010-06-18            字体大小:  

 

提到《论语》,谈到心得,相信会有很多人拿来那些经典的语句,逐句乃至逐字的品味,这里只想谈谈对《论语》给我带来的思考,不论对错,或许浅薄,但希望我的思考至少能成为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题记

在外来文化充斥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于论语”、“易三国”这样的传统文化倡导者的出现和流行。但与此同时我们意料之中的看到了如潮的批判,平日里沉默着钻研古典的专家学者竞相“亮相”,以一副孔子嫡系弟子的样子对于丹这样的“尤大”大加讨檄。让我思考的不是他们批判的对不对,而是更简单的一个问题:平日里多少人都没有兴趣学古典,读论语,这些位大师心宽四海,从不忌讳,如果深问下去,他们往往会说自己钻研学术,不会理睬别人对经典的亵渎,只消自己心中的敬奉;可为什么一个于丹的走红让他们突然来了心情呢?说到这个程度了,相信答案不难想到:大文学家们心底里的嫉妒不会因为学问的高深而消失,只会以这样更聪明的方式表现出来。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能让大家有个机会多读些论语、三国,相比继续物质化下去而永久的忘记这些经典,我们且不说理解的对错,但是否起码是进步了呢?

由此,我们又想到了进一步的问题,既然大家也读了也想了,但貌似对于我们今天的行为,论语在实际上没有起到较大的帮助,我们是否应该认为论语已经失去其意义了呢?或者说我们现代中国人应该以如何的眼光,定位《论语》在我们生活与思想中的地位?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美国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几乎不亚于政教未实现分离的国家,好莱坞电影里两个人的对话中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圣经》原文的引用。而我们都知道美国是现代文明、科技发达和思想自由的象征,而信基督教的人中有科学家、律师、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甚至法院也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时手按圣经宣誓证词真实。相信这个国家的科学家们至少不会都是有神论者,也相信政府官员不相信神可以让社会上的犯罪减少,也相信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会说“要相信科学、世界上没有鬼”云云。因此,《圣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其实不是任何行动都要谨遵教诲,也不是《圣经》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只是美国人心中的信仰,仅仅在需要的时候,以此寄托。

如果对比来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态度来思考《论语》呢?虽然有很多道理在现实社会行不通,但这至少能够体现出我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向往和理想,我们常常把理想和希望带在身上,失落时作为动力,失败时作为勉励,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良好的效果,我想《论语》的作用也就达到了。

而我们常常把事情做极端,说到《圣经》和信仰,我不禁想到《毛主席语录》对我们政治生活的引导。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其实就像毛主席打天下时,广大人民群众跟随领导的原因其实首先要有饭吃、有田种,农民兄弟就愿意了,朴素而温暖。过高的估计一个简单信仰所能够产生的作用,则会适得其反。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简单的对论语进行定位: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在空虚的时候,可以充实自我的心灵;作为我们的善恶度尺,在左右为难时,提供简单的选择参考;作为大众认知,在面对社会性问题时,可以作为群体意识的召唤工具,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而我们还需要公共媒体的更多宣传,更多的是简单的语句,不要像深讳理论那样的刨根问底;需要的是政府社会的更多强调,以实际的行动体现其作用;需要的是家庭学校的教育统一,以实际的《论语》参考让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意识中形成《论语》价值标尺的存在。

虽然群众并没有提出夙愿,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让群众有所寄托。当我们看到群众“哈日”、“哈韩”、崇尚欧美文化时,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问题,而是我国文化本身缺少强化的文化主体定义,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因此,在正需要的现在强化经典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普及,成为家喻户晓、值得大家传颂信奉的精神图腾,也许这才真正能为我们的老祖宗问心无愧地交代。

在结束短论时,我还想重温《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失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今天,我们借鉴论语中的讲学,不断培养和努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在联系实际、改进方法中增强学习兴趣。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苦学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把苦学和巧学结合起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学习,才能苦中生趣,提高学习成效;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中体验学习兴趣。在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见成效、出成果。

崇尚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铸造高尚人品官德,培养健康情趣爱好,让学习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特征、鲜明风格和行为方式。

 

 

 

 

                     职业卫生所第二党支部            作者姓名:李军延       

附       件:

相关信息: